附件:设置1:设置2:设置3:因议论政府官员与公共事务而引发的名誉权诉讼近年来颇受我国学界的重视, 一种共识正在形成, 即针对私人的、与公益无关的诽谤, 不能与具有重大公益性质的公共诽谤等量齐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展出适合本土的、较为清楚的法律规则, 来调整此类案件中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对此, 国内论者讨论最多的当推美国最高法院自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以来建构的类型化归责体系。有鉴于此, 本书试行探究美国公共诽谤法的细致面貌, 以为中国名誉侵权法制发展之参照。摘要:有书目
附注提要
因议论政府官员与公共事务而引发的名誉权诉讼近年来颇受我国学界的重视, 一种共识正在形成, 即针对私人的、与公益无关的诽谤, 不能与具有重大公益性质的公共诽谤等量齐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展出适合本土的、较为清楚的法律规则, 来调整此类案件中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对此, 国内论者讨论最多的当推美国最高法院自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以来建构的类型化归责体系。有鉴于此, 本书试行探究美国公共诽谤法的细致面貌, 以为中国名誉侵权法制发展之参照。